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。”“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担当,国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”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。
青少年的思想和性格可塑性极强,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,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治护航。近年来,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全面严格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,采取“送法进校园”形式,多次组织法官进校园讲授法治教育课,以案说法、以案释法,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鉴于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,路北法院采取线上普法方式,为广大青少年朋友献上“法律盛宴”,旨在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,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,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。
相对于成年人犯罪来说,青少年犯罪有自身的特点,主要有以下几点:
1、犯罪主体低龄化。因为青少年发育年龄提前和受到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,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以前要低了很多,以前青少年作案的年龄以16-18岁居多,而近几年14-16岁也占相当大的比例。比如路北法院审理的几起抢劫案件,大致的情况比较类似。几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放学后去网吧、酒吧玩,在那里看到比他们小的孩子,或是看着比较老实稚嫩的孩子,就预谋去“下手机”。这个“下手机”是他们普遍的一种说法。通常是去跟被害人说“我手机没电了,借我用一下你的手机”,而被害人一旦不同意,就会遭到一顿暴打,手机也会被抢走。而这些中学生抢走手机后,会去一些手机商店卖掉,换成钱,一起去买烟抽,上网,吃饭等。
2、从犯罪动机来看多为激情犯罪。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,较少有预谋,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而突发犯罪。许多青少年贪图吃、喝、玩、乐等物质享受,容易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,容易实施抢夺、抢劫、寻衅滋事等犯罪,喜欢追求不劳而获的快感。有些人是不能正确处理矛盾,因一些小事动手打架,造成严重后果。路北法院审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,发生在一所高中。甲同学总给乙同学起外号,乙同学骂他,双方有了矛盾。在高考前几天,双方遇见,言语不和,甲同学把乙同学打了一顿,乙同学鼻骨骨折,先简单治疗了一下参加高考。后来鉴定为轻伤,甲同学涉嫌犯罪。这就是激情犯罪。
3、从犯罪形式看,共同犯罪人数增多。一些青少年过早辍学,无所事事,浪迹街头,三、五成群,拉帮结伙,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、酗酒滋事,不用劳动也有钱花。这样潇洒的生活方式,也会吸引一批自制力不强的人加入。他们会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混社会的情节,讲哥们义气,不计后果,肆意作案。除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团伙外,大部分会是一拍即合,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,是一种偶然性的纠合,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。
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。今天,我们着重从学校方面来谈谈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。
古语有云: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青少年犯罪都是从违反校规校纪,逐渐到行政违法,再到刑事犯罪的过程。这些对社会懵懵懂懂的青少年们,从逞威风、耍威风,到拥有跟随者,建立势力,前呼后拥,事情越做越大,后果也越来越严重。所以说,孩子们的变坏是一个过程,我们也要“打早打小”,防微杜渐,从小事、从点滴管起。
现阶段,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“校园欺凌”。我理解“校园欺凌”就是欺负人,是指一方(个人或群体)通过肢体、言语等手段对另一方(个人或群体)实施欺侮,造成另一方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,财产受到损失的事件,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,很多人还会拍摄视频上传网络,造成影响。这种事件其实就是一种寻衅滋事的行为,因为刑法规定的寻衅滋事罪的行为就包括随意殴打他人,包括追逐、拦截、辱骂、恐吓他人,包括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、占用公私财物,包括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,破坏秩序。大家看,是不是一样的?这种行为如果构成犯罪,是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的犯罪。如果尚未构成犯罪,则属于妨害学校管理秩序。这是一种对现有秩序进行挑战、践踏的行为。
欺凌一方为追求精神刺激实施了这些行为,如果被欺凌一方没有告诉老师、家长,或者说老师、家长没有发现,欺凌一方会变本加厉,会实施手段更为激烈、后果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,这就是一个慢慢走向犯罪的过程。我们“打早打小”就是要将犯罪的可能尽量扼杀在萌芽之中。我们可以想想,如果他第一次违反纪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,可能会有很大的概率不会再从事这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活动。
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校园规章制度,使之成为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衔接,并广泛宣传,要求全体师生严格遵守。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、老师要严格依章办事,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。说到这里,我想讲一个例子。接着说刚才那个高考前打架的案子。高考成绩出来后,那个涉嫌犯罪的甲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。从学习成绩来看,甲同学是一个好学生。但是据了解,他在平时就很傲气,经常违反纪律,欺负他人,给别人起外号。有人反映到老师那里后,因为成绩好,老师和学校对他也不怎么严管,总是教育几句了事。他最终做出这样的事情,不得不说跟老师和学校的纵容有一定关系。
学校要增强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工作能力。除了要有制度、措施来落实相关规定,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外,学校还应制定一些预案,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预案,从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问题。比如,什么情况下通知家长,什么情况下报警处理,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,定时通报情况,及时发现加害或受害学生心理波动及情绪变化等等,以便家校联合,及时进行帮助、提醒,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。制定预案时我们考虑的清楚、全面,遇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根据预案行动。这些预案能够有助于我们在最恰当的时机介入,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
今后,路北法院将采取印制宣传手册、编印典型案例、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,把法律知识送到广大师生身边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。